瞭望·治国理政纪事|“千万工程”塑造美丽乡村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4-10-24 23:18

  ◇2018年4月,中央、国家主席、主席习作出重要指示:浙江省15年间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多次讲过,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但标准可以有高有低。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20年来,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整治范围不断延伸,从最初的1万个左右行政村,推广到全省所有行政村;内涵不断丰富,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进步,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强化数字赋能,逐步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城创和美”的生动局面。

  ◇截至2022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多万户。

  ◇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生态环境成为资源要素,绿色成为浙江乡村的鲜明发展底色。

  ◇近年来,浙江以“千万工程”为抓手统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标志着“千万工程”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

  ◇坚持省委主要负责亲自抓“千万工程”部署落实,每年召开一次全省现场会进行现场指导。这已经成为历届浙江省委雷打不动的惯例。

  从浙北水乡,到浙中丘陵,再到浙西南山区,万千乡村各美其美,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画卷在之江大地徐徐铺展。

  2003年6月,浙江省委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

  这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千万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进,造就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2018年4月,中央、国家主席、主席习作出重要指示:浙江省15年间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多次讲过,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但标准可以有高有低。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2018年9月,“千万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2019年3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千万工程”治理经验走向全国。

  20年来,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整治范围不断延伸,从最初的1万个左右行政村,推广到全省所有行政村;内涵不断丰富,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进步,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强化数字赋能,逐步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城创和美”的生动局面。

  农村人居环境深刻重塑,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农民精神面貌持续改善,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20年来,“千万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不断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打下坚实基础。

  在“千万工程”引领下,浙江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农村人居环境测评持续位居全国第一。2022年,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1.90,连续十年缩小。

  浙江省永康市石柱镇的农田(2023 年 5 月 6 日摄)胡肖飞摄 / 本刊

  刚刚进入21世纪,浙江省浦江县的人造水晶产业达到了鼎盛。一个县集聚了2万多家水晶加工作坊,县城、街道、乡村,水晶无处不在。

  与此同时,这里的生态几乎走向绝境:县域内85%的河流成了“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

  21世纪初的浙江,民营经济在全国崭露头角,但粗放式增长也给浙江的区域环境带来了整体性压力,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浦江是其中的缩影。据省委农办摸排,当时全省有4000个村庄环境比较好,3万多个村庄环境比较差。

  如何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方式,特别是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做起,“千万工程”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以“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为切入点,由点及面,重塑省域农村人居环境。

  推动“污水革命”再现江南水乡。下决心治理水污染、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是推进“千万工程”的一条主线年以来,浙江省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推动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以来,浙江累计投入400多亿元开展“清三河”“剿灭劣Ⅴ类水”和“美丽河湖”创建等一系列治污行动,让广大农村水变干净、塘归清澈。

  浦江县“铁腕治水”,全面整治水晶产业,实行养殖业区域规划和准入机制,全民参与消灭境内462条“牛奶河”、577条“垃圾河”,让江南水乡重泛清波。当地水晶企业从2.2万家减至526家,其中400多家集聚在产业园区发展。

  从开办小作坊到入驻产业园,从业30多年的浙江浦江晶盛水晶有限公司创始人张福民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这些年眼看着河道流水一天天变清,美丽的浦阳江重回清澈。”

  截至2018年底,浙江规划保留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100%。目前,浙江已完成47511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实现日处理能力20吨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全覆盖,乡村劣V类小微水体基本消除。浙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全面完成“污水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基本实现应纳尽纳、应集尽集、应治尽治、达标排放。

  开展“垃圾革命”变废为宝。在嘉兴市海盐县通元镇浦漾村,家家户户门前摆放着绿、灰两色垃圾桶,厨房里放有绿色垃圾桶。垃圾分类这一新时尚,成为全体村民的好习惯。

  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导向,浙江持续开展“垃圾革命”,逐步建立户分类、村收集、就近资源化分类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推进规范运维管理,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能力与水平。

  “垃圾革命”使浙江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截至2022年底,建成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点1217个,回收利用率63%,资源化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垃圾分类行政村覆盖面均达100%。

  推行“厕所革命”倡导文明生活。在浙江金华永康市前仓镇大陈村,名为“第5空间”的旅游公厕干净整洁。公厕配备的饮食自动售货机、经营五金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实现月均收益近3000元。

  这样的公厕在浙江乡村并不少见。20年来,浙江农村公厕持续升级。2003年起,按照每年2000个村、50万户左右的进度推进农村改厕;2018年起,对全省5万座农村公厕进行改造提升;2020年,浙江启动农村公厕服务大提升行动浙江的农村公厕逐步迈向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

  目前,浙江农村卫生厕所、无害化卫生户厕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建有6.7万座农村公厕,平均每个行政村3座,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

  20年来,“千万工程”推动浙江实现山乡巨变。截至2022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多万户。

  立足生态打响“高山野茶”品牌,在河阳古民居打造网红“老茶铺”,利用专业所学帮助农户设计布展夏日已至,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农创客”陈诗洁忙得不亦乐乎。

  2014年,陈诗洁辞去省城稳定工作,回到老家创业,成立缙云县农孵茶叶专业合作社、朱子阁家庭农场,以生态为标识建立起种茶、制茶、售茶的农文旅产业链。陈诗洁采取股份分红、茶叶包销、统一加工、利润返还等形式,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目前,该合作社种植黄茶基地300多亩,链接农户50多户,年销售额达650余万元。

  在浙江乡村,陈诗洁这样的“农创客”不胜枚举。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千万工程”选择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启动点,撬动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齿轮。

  深挖生态价值,实现富山养山。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生态环境成为资源要素,绿色成为浙江乡村的鲜明发展底色。

  随着“千万工程”的推进,曾靠开石矿、办水泥厂致富的余村村下决心停掉矿山、关掉水泥厂,系统推动复垦复绿、治理水库、改造村容村貌,持续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从靠山吃山到富山养山,村里逐步形成了户外拓展、休闲会务、农事体验的休闲旅游产业链,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告诉记者,余村村2022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100万元,经营性收入突破700万元,村民发放分红206万元。

  20年来,浙江广袤乡村逐步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价值转化通道,“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文创等乡村新业态创新发展,农家乐民宿、农家小吃、乡村非遗产品等地方特色乡愁产业蓬勃发展。目前,浙江全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已接待游客3.9亿人次,营业总收入469亿元,从业人员达33.4万人。

  年轻人回流,乡村活力重现。“千万工程”扭转了农村环境污染、空心化等趋势,大量年轻人、资本等发展要素加速流向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大罗山脚下、始建于清代的山根村,是温州知名的华侨村。前些年,村里农房年久失修,居住条件简陋,年轻人不断外流。

  2017年,山根村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旧村改造中迎来“新生”,曾经的“空心村”成了时尚的“艺术村”。山根音乐艺术小村运营负责人徐子惠介绍,秉承保护性开发原则,村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旧村落原始肌理和老建筑历史风貌。

  修旧的同时,山根村引入多元化业态。“百名店主平均年龄33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业故事。”徐子惠说,山根村已有118家商户入驻,30多户村民返乡创业,一群“文艺青年”经营着咖啡馆、特色餐厅、创意工坊、精品民宿等,2022年村集体增收200多万元。

  “千万工程”促进乡村更加宜居宜业,为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提供了前提条件。2021年,浙江启动“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目前当地选择回乡创业创新的大学生农创客数量已超4.7万名。

  提高生活品质,物质富裕精神富足。走进衢州市开化县金星村,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典型江南村落。该村森林覆盖率达87%,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8%以上。

  2008年,金星村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近万亩村集体山林分给各家各户。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开起农家乐和民宿,足不出村就有稳定收入。

  “生态建设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生活。”金星村党支部委员李君介绍,村民人均收入从2006年的不到6000元提高到2022年的42500元,村里还建起文化礼堂、共享书屋、党建治理馆等。

  乡村诗意蝶变,这样的故事在浙江俯拾皆是。走过20年的非凡实践,“千万工程”这项造福千万农民的民心工程,给农民带来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生态文明理念在六千多万浙江人的切身感受中日益深入人心。

  20年来,浙江省以“千万工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共进,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乡村”体系,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3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以“千万工程”统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将提高县城承载能力与深化“千万工程”结合起来,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以城带乡惠及美丽乡村。走进衢州市龙游县詹家镇浦山村,每幢房子的外墙上都有着别具一格的彩绘图案。七彩的村庄坐落于绿色田野之中,整洁的村道和庭院勾勒出一道生机勃勃的风景线年开始,我们村与杭州萧山区建立山海协作结对关系。萧山区十年间持续帮扶450多万元,推动村里公共设施和产业发展。”浦山村党支部书记黄伟民说,村里杆线落地、外立面改造、道路拓宽以及配套公厕等工程,都得益于此。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20年来浙江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2000亿元用于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建立起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市级财政配套补助、县级财政纳入年度预算。

  以工促农发展绿色产业。“买了奔驰宝马,开在猪粪堆里”“闻到猪气味,就到了青莲寺村”“经过我们村,身上就带着猪粪味”说起当年污染有多重,嘉兴市海盐县青莲寺村村民们记忆犹新。

  2013年,嘉兴全面开展以“拆违减量”为核心的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和规章制度,以“转产转业”为目标探索乡村产业转型。

  在位于海盐县的浙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一部手机、一块智能大屏就能管理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全产业流程,颠覆了人们对生猪养殖业的认知。

  “农业生产,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吃饭。”企业养殖事业部运营经理姚江涛说,农村传统养殖业有了完全不同的模样。

  “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浙江多地以现代工业思路驱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城乡产业多层次协同。随着“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行动的开展,城乡要素双向通道逐渐打通。目前,浙江已建成省级高水平农业科技示范基地800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6%。

  互促共进迈向共同富裕。在嘉兴市嘉善县姚庄镇,城与乡的界线多户农村居民“带地进城”,农户集聚率超过70%;村民想看书,走几步路就能到图书馆;体育馆、文体展览中心、社会福利养老中心等一系列“幸福工程”相继落地。

  2005年村村通公路,2008年村村通公交,2018年推行城乡居民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大步赶上城镇,让嘉兴农民引以为豪。

  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在交通、医疗、文化等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城乡发展共同体探索浙江城乡正在加速融合。

  截至2022年底,浙江累计建成20511家农村文化礼堂,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25335个,全省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从省到村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日臻完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遍及城乡。

  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认为,近年来,浙江以“千万工程”为抓手统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标志着“千万工程”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

  2022年度,绍兴市柯桥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605元,在浙江90个县(市、区)中排名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60,是浙江发展最协调均衡的县(市、区)之一。

  柯桥干部坦言,回望“千万工程”20年非凡历程,这项龙头工程倒逼柯桥纺织产业摆脱高能耗、高排放包袱,尽快迈向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刹住粗放式发展惯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闯过“思想关”“利益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党建引领、党政主导,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由表及里、塑形铸魂20年来,“千万工程”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打下的扎实基础、撬动的良性循环、带来的深远变化,让浙江各级党政干部深受启迪。

  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太阳米基地旁的一家民宿餐厅,客人在院子里喝茶赏景(2023年3月28日摄)徐昱摄/本刊

  2003年明确实施“千万工程”建设标准,2014年制定美丽乡村省级地方标准,2018年出台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2021年印发《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十四五”行动计划(2021-2025年)》,2023年出台《关于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锚定“千万工程”,浙江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省委主要负责亲自抓“千万工程”部署落实,每年召开一次全省现场会进行现场指导。这已经成为历届浙江省委雷打不动的惯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浙江自上而下形成了“千万工程”组织机制保障。

  2003年至2010年示范引领,综合整治村庄环境,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2011年至2020年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2021年以来迭代升级,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浙江省委、省政府每五年出台一个行动计划,每个阶段出台一个实施意见,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明确工作任务。顾益康认为,在“千万工程”20年推进过程中,浙江采取务实、渐进式路径,注重规划先行,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一次性规划与量力而行推动相统筹,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程度、推进速度与财力承受度、农民接受度之间的关系,不搞千村一面,不吊高群众胃口,不提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这样的工作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村大,投下的钱未必能见水花;农村穷,没有可以计算回报的经济账;农村偏,建多少盘山公路不如城区一个高架桥显眼“千万工程”持续推进20年的另一个秘诀,在于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把让广大农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得到了群众拥护和参与。从美丽乡村到美丽浙江,再到探路美丽中国建设,20年来,浙江久久为功。

  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表示,下一步,浙江将有力有效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奋力跑出城乡融合发展排头兵的加速度,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塑造乡村风貌新气质,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更加注重完善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推动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再提升,让农村群众享受到现代化建设新成果。

服务热线
400-123-4567